鹿特丹港的年吞吐量超過4.5億噸。它是歐洲最大的港口,因而被視作歐洲海上貿易中心。幾個世紀以來,鹿特丹港以其獨特的形象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城市風貌:夜以繼日,周而復始。每年秋季,整個鹿特丹都會歡慶世界港口日。
油輪與游艇交織,起重機與集裝箱銜接:港口區域始于迷人的內陸島布瑞恩努德,進而延伸覆蓋整個城區,直達千里馬道堤壩和諾德碼頭:新馬斯河經由此處匯入北海。幾個世紀以來,港區不斷發展壯大。從經濟方面考慮,鹿特丹港是該城市的一個重要門戶,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。(截至2018年)港區員工超過87,000名,增值高達456億歐元。
自13世紀成立以來,鹿特丹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,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富饒的貿易城市,而港口也一步步從城市中心向西擴張,經由哈靈水道舊港,遠達新水道的魯汶港。1872年,鹿特丹與北海直接連通;1886年,鹿特丹接管了德爾夫港;而后繼續擴張,1894年接管了里杰港;1905年,馬斯港;1919年,瓦爾港。就這樣,鹿特丹港的版圖不斷擴大,以舊貌換新顏。隨著時代發展,船舶越造越大,以前的運河很快就顯得過于狹小而不得不拓寬。二戰后,鹿特丹對市中心40公里外的博特萊克、歐羅波特和馬斯夫拉克特進行了開發,使港區得到進一步擴張——僅默茲平原的港口和工業區人工堤防工程這一項,港口面積就擴大到了1萬公頃。自60年代中期以來,鹿特丹每周從北海挖泥約20萬立方米,而后回填到馬斯夫拉克特,直至海平面以下22米深處。這項巨型工程于1973年竣工。自從那以后,填海造田工作就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。香蕉形的2號馬斯夫拉克特堤壩就直接坐落于北海中,即使是大型集裝箱船也可以在這里裝卸貨物。此外,新鹿特丹離岸中心(OCR)——海上風電場——就坐落在這里,占地70公頃。
對于鹿特丹人和游客來說,這些區域都很遙遠。所以,一年一度的港口節全都集中在老城區威廉米納卡德周邊舉行。1901年至1971年間,從鹿特丹到紐約的船舶一直往返于這個著名的碼頭:這里成為了通往美國的門戶。紐約酒店———這棟列入文物保護名錄的裝飾藝術建筑,—至今仍能讓人回想起那些年代感覺昨日重現。從這里開始,水上的士競相駛過鹿特丹港,而伊拉斯謨大橋則始終佇立于人們的視線中。自90年代末以來,“天鵝”一直是新鹿特丹的象征。二十年后,奶牛則逐漸成為港口的新名片:隨之而來的還有漂浮農場。而今,農場已經搬到了老城區默威港,每天都吸引著大量游客和感興趣的人前來參觀。
巨人般的起重機以及巨大的集裝箱船構成了鹿特丹港的形象,風化的木材與金屬、暖棕色與冷青綠色相映成趣,形成這款帕諾大地設計系列強化復合地板獨一無二的裝飾圖案。活潑靈動的圖案格外適合鄉村風和時尚格調的客廳。
八款地板花色概覽